琼海人 Qionghainese

简介海南人  |  琼海位置  | 简介琼海人  |  特色美食  |  琼海会歌

简介海南人 Introduction to Hainanese

  • 人口与民族构成
    • 多民族融合: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,世居民族有汉族、黎族、苗族、回族等,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,共同创造了海南丰富多彩的文化。
    • 人口分布: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中部、南部;回族主要聚居在三亚市;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海南东北部、北部和沿海地区。
  • 历史文化渊源
    • 移民文化:海南的汉族大多是历史上从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迁移而来,不同时期的移民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风俗习惯,与当地原住民族文化相互交融,形成了独特的海南文化。
    • 黎族文化: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。其织锦工艺、独木器制作、黎族民歌、打柴舞等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,三月三节是黎族重要的传统节日。
    • 海洋文化:海南四面环海,海洋文化底蕴深厚。渔民们在长期的航海和渔业生产中,形成了独特的海洋信仰、航海技术和渔家习俗,如祭海仪式、妈祖信仰等,体现了海南人对海洋的敬畏和依赖。
  • 语言特色
    • 海南话:属汉藏语系汉语闽南方言,是海南使用最广泛、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,全省500多万居民通用,一般以文昌人的语音为标准口音。
    • 黎话: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,有哈、杞、润、美孚、赛5个方言,主要由黎族人民使用。
    • 临高话: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,比较接近壮语,主要分布在临高县境内和海口市郊西部。
    • 儋州话:属汉藏语系汉语粤语方言系统,主要分布在儋州、昌江、东方等市县的沿海地区。
  • 性格特点
    • 热情好客:海南人通常非常热情,对待游客和外地人总是笑脸相迎,乐于帮助他人,让人们在海南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。
    • 淳朴善良:海南人大多保持着淳朴的民风,心地善良,为人真诚,不喜欢斤斤计较,在人际交往中注重感情的交流。
    • 坚韧勤劳:无论是在过去艰苦的农业生产、渔业捕捞中,还是在现代的经济建设中,海南人都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勤劳肯干的品质,努力创造着美好的生活。
    • 豁达乐观:海南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,塑造了海南人豁达乐观的性格,他们懂得享受生活,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保持积极的心态。
  • 生活方式与习俗
    • 传统民居:海南的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,如黎族的船型屋,是黎族人民为适应海南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而建造的,具有防风、防雨、防潮等功能。
    • 饮食文化:海南美食丰富多样,以海鲜、热带水果、肉类等为主要食材,如文昌鸡、加积鸭、东山羊、和乐蟹等四大名菜,还有清补凉、椰子鸡、海南粉等特色小吃,体现了海南人对美食的独特追求。
    • 节日庆典:除了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,海南还有一些独特的节日,如黎族的三月三节、儋州的调声节等,这些节日期间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,如歌舞表演、民俗展示、祭祀仪式等。

琼海位置 Location of Qionghai

简介琼海人 Introduction to Qionghainese

  • 历史文化背景
    • 红色文化底蕴:琼海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,红色娘子军的传奇故事在这里诞生,她们的英勇事迹展现了琼海女性的坚韧与勇敢,也成为了琼海人心中的精神象征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琼海人传承红色基因,勇往直前。
    • 海洋文化传统:琼海潭门镇的渔民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和丰富的海洋文化。“108 兄弟公信俗” 体现了琼海人爱闯海、敢闯海的精神以及团结合作、共进共退的品质。此外,南海航道更路经这一古代海南渔民航海知识的结晶,也是琼海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见证了琼海人在航海领域的智慧和探索精神。
    • 多元民族文化融合:琼海是黎族、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,各民族在这里相互交融,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。黎族的传统手工艺品、独特的民族舞蹈、服饰和节庆活动等,都为琼海的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,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。
  • 性格特点
    • 热情开朗:琼海人非常热情好客,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,对游客和新居民都十分友好,亲和力十足,让人们在琼海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和温暖。
    • 勤劳踏实:他们务实肯干,无论是在农田劳作、出海捕鱼,还是从事其他行业,都秉持着勤劳的精神,对待工作认真负责,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,同时也注重家庭美德,崇尚传统价值观。
    • 适应性强:琼海人思维敏捷,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和新变化。在面对外来文化和事物时,表现出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,善于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元素,不断发展和进步。
  • 生活方式与习俗
    • 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:琼海人的家庭观念深厚,重视家族传承和亲情纽带,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、支持。在社会交往中,也注重邻里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维护,形成了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。
    • 传统节日庆典丰富:琼海人非常注重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。例如春节期间,会举行闹花灯、烧香点烛等祈福仪式;端午节则有洗龙水的独特习俗,人们认为洗龙水可以得到龙神的保护,身体健康、平平安安。
  • 经济活动与职业
    • 农业:琼海土地肥沃,气候适宜,农业较为发达,当地许多人从事热带水果种植、水稻种植等农业生产活动,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。 渔业:潭门等沿海地区的琼海人,世代以渔业为生,他们驾驶着渔船出海捕鱼,不仅满足了本地的需求,还将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,渔业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。
    • 旅游业相关:随着博鳌亚洲论坛的举办以及当地旅游业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琼海人投身于旅游相关行业,如酒店服务、导游、餐饮等,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,推动了琼海旅游业的繁荣。
  • 杰出人物:琼海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。如琼剧著名演员郑长和,在琼剧领域造诣深厚,以声取胜,名声大噪,为琼剧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;还有陈武英、林树兰、肖焕辉等革命先辈,他们为了中国和民族的解放事业,英勇奋斗,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;此外,还有何麟书等实业家,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特色美食 Speciality Cuisine

琼海人的文化美食特色丰富多样,既体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,又展现了琼海人对美食的独特理解和创新精神,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介绍:
  • 肉类美食
    • 嘉积鸭:海南四大名菜之一,自清光绪年间由南洋引入,经百年驯化与本土化改良,采用 “填饲法” 养殖。鸭苗以小鱼虾碎米为初食,二十日笼养后改喂米饭、花生饼、米糠混合料,六十日即育成 “脯大皮薄、骨软肉嫩” 的嘉积鸭。其药用价值在《琼海县志》中被记载为 “补虚劳之圣药”,除了传统的白切嘉积鸭,还有 “银椰鸭丝翅”“炭烤嘉积鸭” 等多种做法,“白切嘉积鸭” 与 “八宝嘉积鸭” 还入选了 “中国名菜” 行列。
    • 温泉鹅:因得益于万泉河畔的天然优势,鹅群 “野外食百草,笼中填杂粮”,饲养周期控制在 100 天左右,形成了 “高蛋白、低脂肪” 的特质,口感皮滑骨酥、肥瘦适中。常见的吃法有白切鹅肉配姜蒜蘸水,还有鹅火锅、烧鹅等新式做法,让 “中国温泉鹅美食之乡” 的招牌愈发响亮。
    • 飘香全猪手:这道佳肴以整只猪前蹄慢煨四小时,集糯、酥、香于一体。猪手经油炸后,与 20 余种香料、虾米、鱿鱼干同炖,最后以原汁勾芡而成,是琼海喜宴上的常客,也是 “粗菜精做” 的典范,成为琼海游子乡愁的味觉符号。
  • 河鲜海产
    • 万泉河鲤鱼:生长于半咸淡水域,肉质肥美,秋季蓄脂时最宜入馔,民间以 “跃龙门” 喻其吉祥,烹饪方式多样,可红烧、清蒸等。
    • 指甲螺:万泉河沿岸浅滩石缝间的特色水产,形如新月,需以牙签挑食,肉质脆嫩带着海藻清香。
    • 血鳝:因富含铁质而得名,红烧后胶质丰腴,民间视其为补血佳品。
    • 潭门海鲜:潭门镇世代渔民耕耘 “祖宗海”,带来了丰富的南海海鲜。如红口螺、麻虾等,渔民们常以蒜蓉、青金橘、野山椒调制的蘸料,将海鲜的鲜味推向极致。此外,还有独特的 “甜酸鱼肚”,取自南海麻鱼的鱼肚,经晒干、油炸、醋发等工序,与菠萝、火龙果等热带水果搭配,酸甜清爽中暗藏滋阴补肾的食养智慧。
  • 杂粮小吃
    • 鸡屎藤粿仔:以鸡屎藤这种藤本植物与糯米共磨成碧绿粿仔,加椰奶、红糖煮作糖水,揉叶初闻微辛、久嗅沁香,《海南植物志》记载其可 “祛风活血,治肝炎、蛇伤”,被评为中华名小吃。
    • 椰子粿:承载着万泉河畔的古老传说,以蕉叶包裹,内馅含椰丝、芝麻、花生等杂粮,制作讲究 “老椰刨丝、慢火干炒”,是琼海老百姓的节庆赠礼。
    • 脆皮高粱卷:由高粱米饼卷着椰丝油炸而成,外表酥脆,吃起来兼具香、脆、甜等多种口感,制作时面饼先煎上十多分钟,再均匀地撒上椰丝、芝麻、花生等佐料,迅速翻叠成卷。
    • 薏粑:用糯米粉包馅制作而成,一般带有芝麻、花生、椰丝等丰富馅料,剥开外表嫩绿的粽叶,口感粘滑甜软。
    • 玉米烙:黄灿灿的玉米烙看起来十分松脆,吃进嘴里热腾腾的玉米粒甜嫩十足,清甜的玉米汁水在唇齿间一颗颗爆开,热吃时配上一口咖啡或茶,不会感到油腻。
  • 特色主食
    • 琼海腌粉:是琼海当地出名的小吃,米粉分为陈米粉和新米粉两种,陈米做出的米粉色泽带黄,有嚼劲,新米粉颜色雪白软滑。配上 100% 纯度的鲜榨花生油等调料,再加上花生、酸菜等,油香爽滑,既可凉拌又可加汤。